“自流動職工書屋建成以來,這里就成了我的‘打卡’點。每次捧起自己喜歡的書籍,沉浸在閱讀的喜悅中,我感覺又回到了學校,在圖書館里求知求學!辟F州公路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六安四標新員工蔡欣龍感慨地說道。
蔡欣龍說的這個職工書屋與其他職工書屋不同,主要特點體現在“流動”二字上。首先是“書單流動”,書屋藏書會根據工作需要和職工興趣愛好不斷更新和豐富,以滿足職工的不同需求。其次是“書籍流動”,一個項目完工后,職工書屋的書籍會整體打包,迅速轉移,“流動”到新工地。第三是“書屋流動”,書屋的座椅、書架等都選用了易拆卸組裝和簡單輕便的配套設施,達到了書屋隨項目“流動”、書屋隨人員“流動”的效果,真正把流動職工書屋打造成為職工學習提升的“加油站”、舒緩身心的“精神倉”。
為切實發揮職工書屋在企業文化陣地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,第三工程公司工會在流動職工書屋建設之初,堅持規范標準創建、推動服務功能完善,全力把流動職工書屋打造成思想引領的陣地、素質提升的課堂和陶冶情操的樂園。通過充分調研、了解項目職工閱讀喜好與學習需求,分門別類購置相關書籍。截至目前,流動職工書屋里的書籍包括人文社科、項目管理、經濟管理、心理勵志、經典名著等9大類共計1300余冊叢書,還有10余種報刊雜志,職工按照需求和喜好自行挑選、借閱。
第三工程公司工會負責人表示,自書屋對職工免費開放以來,不僅定期為職工推薦好書、新書,還在職工書屋里開展讀書分享會、黨建知識競賽、“我為企業獻一計”“勤儉辦企我先行”等活動,積極倡導全民閱讀,讓大家在書香中感受閱讀的魅力,極大地發揮了流動職工書屋文化陣地作用。
據介紹,流動職工書屋作為一項惠及項目一線廣大干部職工的文化工程,是提升企業文化和開展精神文明創建的重要載體,第三工程公司將切實把職工書屋建設好、運轉好、利用好和維護好,嚴格按照書屋創建“十有”標準,不斷提升環境品質、充實圖書資源、拓展功能內涵,使其成為充滿吸引力、凝聚力、感召力的精神文化陣地,為公司發展、職工進步增添動力。(馬清馳 張馳 文/圖)
項目職工在流動職工書屋學習
項目職工在流動職工書屋學習
流動職工書屋開展讀書分享活動
《貴州省交通運輸系統“玫瑰書香”女職工閱讀活動獲獎作品展播征文類二等獎》
羅黛一
閱讀有什么用?閱讀其實只是一個很平常的愛好,但卻成為了塑造我的重要載體。最近研讀了朱永新的著作《我的閱讀觀》,里面提到一個觀點:“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!
小時候,我讀課外書主要是因為無聊。在互聯網、影視、游戲還沒有蓬勃發展的年代,功課之外我有大把的時間在家里發呆,于是我把家里能找到的每一本書都拿出來反復看,但并不是為了求知,只是因為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方式。那時候父母定期往家里購入兒童漫畫、文學雜志、注音版的各類經典名著等等,在懵懂的年紀里,書中很多內容其實我看不太懂,但是卻切實培養起我的閱讀習慣、搭建起我的基礎世界觀,F在回想起來,那一篇篇“小故事大道理”真是少年人最好的讀物,那些勇敢、善良、正義的形象像一顆顆釘子,牢牢刻在了我的心里。
學業繁重的中學時期,我愛買的書多數是根據時代潮流來選的?础伴e”書是我通向學校以外世界的神奇通道,讓我在題海奮戰的間隙,想象著詩和遠方。青春文學、推理故事、旅游指南,正是從這些書里透出來的點點星光,使我有了具象的夢想和更堅定的力量,指引著我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。那個年紀的我對生活有很多疑惑,對未來充滿好奇,因此我不斷地在書中探尋,那樣的孜孜不倦是人生中很難得很難忘的體驗。那些書不一定多么完美,但會讓人讀完覺得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,如果青春時代錯過了這些書,可能永遠也體會不到那份心境了。
自由自在的大學時代,我逐漸明確了自己想要探索的領域,但卻在系統地讀了很多想讀的書后更發現自己的局限和狹隘,因此我不斷努力突破知識不足帶來的偏見,學習用不同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和觀察世界。
步入職場后,閱讀是我精神療愈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,業余時間我始終保持閱讀的習慣,這使我能夠始終保持平常心,充滿好奇心,不害怕孤獨。一位老師和我說過,業余時間的閱讀有讓人守底線、知進退的力量,讓你在風箏飛太遠的時候把線收一收,讓你在別人說你不好的時候你知道自己好。
在長久的閱讀過程中我們的精神不斷發育,也許小時候喜歡的書,現在來看敘事平平,也許原來認為驚為天人的作家,現在覺得只是一個普通的文青,但是在此過程中所汲取的能量卻是無窮的,影響了我對未來生活的想象、對職業的選擇。閱讀不一定讓我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人,但絕對做到了讓我成為一個更加包容的人,讓我明白比起追尋理想的生活、理想的對象,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成為理想的人。
閱讀到底有什么用?其實并沒有功利性的回答。盡管書籍不能為我們提供所面臨的問題的標準答案,但它會成為一盞不滅的燈,長久地幫我們照亮人生隧道里的路。因為無論我們遇到什么樣的難題,能夠支撐我們的便是汲取到的信念、智慧和品行。
我想,人們總是在追求精神自由,而閱讀本身便意味著一種追尋和自由。當現實世界與烏托邦相距太遠時我們如何自處?雖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這便是我學習到的閱讀觀、我感受到的閱讀之美吧。
《貴州省交通運輸系統“玫瑰書香”女職工閱讀活動獲獎作品展播征文類三等獎》
廖佳莉
不知怎么就懷舊了,翻出了印象中《八千湘女上天山》,再次重溫了一遍,這部盧一萍的《八千湘女上天山》是一篇報告文學,采用“口述實錄”的形式寫成。它所報告的湘女的命運其實是八千湘女命運的縮影,是一部進疆湘女的集體回憶錄,一份由她們口述的文獻,F在再次看來仍投入其中,高中時期的記憶,熟悉又陌生,相隔近十幾年的時光,再次看它時,仍舍不得錯過一點一滴。
作品未變,高中時之所以對它印象深刻,是因為其中展現的種種場景以及記實的寫法,就如同在看一部連續劇。我不知道為何這部作品會給自己留下難忘的記憶,讓我在當下的此刻,再次走進它。
以前讀起這書,書中描寫的艱苦卓絕的奮斗故事教人難忘,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我們現在所無法想象的,但是克服這些困難之后勝利的成果是極其偉大的?蛇@次重溫后,感受又有些不一樣,放了更多的關注點在這部作品的其它內容上。
時間的沉淀,應該是眼更寬了。從王慶國與父親的書信不絕,我體會了親人間的不舍;從四個青年女兵的犧牲,我體會了環境影響帶給人的無奈;從蘇明婕逃回故土的故事中,我體會了遠在他鄉對家的執念;從鐘瑞蘭的婚姻里,我體會了犧牲愛情扎根邊疆的決心。
新疆、戈壁、沙漠、兵團,在這一派陽剛、鐵血的風景中,八千湘女的進入如同粗獷世界里的一束花,在漫天黃沙的世界里增添了溫柔和綠意。艱苦的環境,趕不走一個又一個扎根邊疆,投入新疆建設的人,那里成了所有湘妹子的第二個故鄉?赡軓乃齻儧Q定進疆的那一刻起,困難就烙在她們的人生畫卷上;這淚水也為贊賞其善良的心靈:她們,湘女們,就是這樣,和山間的流水一般清澈,緩慢的流淌在黃沙中,戈壁上,漸漸,有綠洲的出現,有高樓的聳立。她們就開始在這蒼茫的大漠戈壁,演繹著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,也演繹著她們的理想與追求,光榮與夢想。她們孕育了后代,也孕育了愛、寬容、大義和堅韌的精神,被譽為“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親”。
“新疆是個好地方”,如今的新疆,田陌連片、溝渠縱橫、草木林立、交通發達,一座座戈壁新城拔地而起。如今的重溫,身處新疆,身臨其中,八千湘女投身新疆建設,如今的自己不也正在投身新疆建設當中,也就是這種情結帶著我再次走進了這部作品,F在的我們,沒有了當初湘女進疆路上的種種考驗,但也經過了從綠水青山到戈壁荒山的心理掙扎,最終選擇來到這片土地,投身那巴高速的建設當中。身處天山腳下,圣潔的天山,白皚皚的冰雪,幾千里的征途,正猶如八千湘女用簡單的雙手開拓疆土。那巴高速,夢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,見證幾年之后,一條嶄新的高速公路環繞天山腳下,不由得心生自豪之意,我們也正如湘女一樣演繹著自己的理想與追求,光榮與夢想。